瀏覽量:2476來源:本站發(fā)布時間:2022-02-04 17:30:00
踏過大年初一,,立春也接踵而至,。陽和扈蟄,品物皆春,,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,。
在這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日子里,,我們想分享一個溫暖的故事:茂名化州市合江鎮(zhèn)塘口小學的支教志愿者黃紫娟,,和她的學生們相約在新的一年種植向日葵,播種希望和溫暖,。
黃紫娟(第二排左一)和她的學生們
支教生活,,比想象中更美好
黃紫娟是希望鄉(xiāng)村教師計劃的延期志愿者,今年是她成為支教老師的第二年,。2020年,,她辭去工作加入鄉(xiāng)教計劃,來到茂名化州市合江鎮(zhèn)塘口小學支教,,轉(zhuǎn)眼間已是兩年,。
茂名化州市合江鎮(zhèn)塘口小學校門
讀大學的時候,黃紫娟就想?yún)⒓又Ы?,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去成,。后來,她通過努力考到了教師資格證,,想要做老師的想法也變得愈發(fā)強烈起來,。工作兩年后,黃紫娟通過表弟了解到希望鄉(xiāng)村教師計劃,,便果斷報名參加,,實現(xiàn)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支教夢。
一開始,,黃紫娟對支教生活有很多顧慮:學校會不會在大山深處,?生活條件會不會特別惡劣?班上的學生會不會很難帶,?但來到塘口小學之后,,她發(fā)現(xiàn)支教生活比想象中更加美好,更加動人,。
“另一位支教伙伴蔣丹萍老師一直在微信上跟我介紹著學校的環(huán)境,,告訴我這里的老師都是90后,讓我更加期待,。到了學校之后,,我發(fā)現(xiàn)學校比想象中的還要好,老師們都很熱情地接待我,,讓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初來乍到的人,。”
黃紫娟來自云浮羅定塘肚村,而她支教的地方是塘口村,。第一次聽到學校名字時,,她感到陌生又熟悉。黃紫娟告訴自己,這一定是特殊的緣分,。而不知不覺間,,她在塘口小學已經(jīng)度過了一年多的時光。
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延期支教,,她說:“我選擇留下,,最大原因是舍不得我?guī)У牡谝粋€班。我親眼看著他們從一盤散沙慢慢變成一個團結(jié)一致的班集體,,看著他們一點點長高,,變得越來越懂事,也希望能再帶他們一年,,希望能看他們變得更優(yōu)秀更強大,所以選擇了延期,?!?
黃紫娟(右)與2020屆鄉(xiāng)教志愿者蔣丹萍(左)合影
日復一日的愛與感動
如果說,黃紫娟的支教初心是為了讓更多孩子的夢想能夠飛出山區(qū)小鎮(zhèn),,那么繼續(xù)留下來支教的動力則是和孩子們?nèi)諒鸵蝗盏南嗵幹?,那些充滿愛的點點滴滴。
剛開始支教的時候,,黃紫娟因為受冷感冒加上水土不服,,一度連話都說不了。班上的孩子們知道后,,輪番跑來讓她多喝水,,不要開口說話。上課的時候,,要是有人違反了課堂紀律,,其他人就會很生氣地譴責那名同學。
班上比較害羞內(nèi)向的孩子當聽到黃紫娟聲音沙啞時,,偷偷塞了一個梨讓她潤喉,。
過中秋節(jié)的時候,班上有個小女孩知道黃紫娟不是本地人,,一直問她回不回家,。當?shù)弥S紫娟要留在學校過中秋節(jié)時,擔心老師吃不到中秋月餅,,她特地拿了一個小月餅包起來送給黃紫娟,,讓她不回家也能吃到月餅。
和學生們一起過的第一個“六一”兒童節(jié),,黃紫娟早早給每一個學生寫好了信,,信封上的郵政編碼是他們的生日。孩子們收到信時感到驚詫又開心,對這份特別的驚喜愛不釋手,。
黃紫娟寫的信和收到信的孩子們
播種希望 靜待花開
鄉(xiāng)教項目辦給志愿者發(fā)了向日葵種子,,黃紫娟把種子分給班上的學生,帶著學生一起把向日葵種子種在教室外的花基里,。一共種下了7組向日葵,,都成功發(fā)芽,孩子們都開心壞了,,連隔壁班上的學生都羨慕不已,。
黃紫娟和學生種出來的向日葵
因為學生們實在是太喜歡充滿生機的向日葵,學校里經(jīng)常有孩子忍不住悄悄挖走剛發(fā)芽的向日葵,,連種下的向日葵種子也都被挖走,。項目辦送的種子全部播種完以后,黃紫娟開始自己購買向日葵種子,,帶著學生一次次耐心地播種,,有的種子等了很久都沒有發(fā)芽,但他們?nèi)匀粵]有放棄,,種向日葵也逐漸變成她和學生之間一個美好的約定,。
春天臨近,黃紫娟又買好了新的向日葵種子,,準備等開學后再次種下向日葵,,他們都期待著花開的那天。
黃紫娟帶著她的學生種向日葵的同時,,也在把愛與希望播種到鄉(xiāng)間田野,。2021年,希望鄉(xiāng)村教師計劃一共有1161位支教志愿者,,分赴廣東400多所鄉(xiāng)村教學開展為期1至3年的支教,。支教老師們就像一個個辛勤的園丁,不辭辛勞地澆灌著,、愛護著一批又一批的鄉(xiāng)村學生,,靜靜等待著他們的成長。
值此新春佳節(jié),,我們希望更多愛心人士共同助力鄉(xiāng)村教育,掃描下方二維碼,,成為希望鄉(xiāng)村教師計劃·月捐人,,一起將更多的支教老師帶到鄉(xiāng)村學校!
本文根據(jù)支教志愿者黃紫娟投稿撰寫